中新社天津1月24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道正
“要解決香港青少年的歸屬感問題,僅僅靠書本是不行的,香港的歷史決定了它的特殊性。”24日,在天津出席政協會議的霍啟剛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經歷“佔中”事件後,才發現香港和內地青少年祗依靠簡單交流是不够的,祗有“面對面”合作,才能“心連心”地瞭解。
當日,天津市政協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啟幕。作為天津市年輕的“老”政協委員,霍啟剛從2008年起就一直參加天津政協會議,對促進天津發展及津港交流做出諸多貢獻。談及此次政協會關注的議題,他表示“還是青少年的問題”,怎樣能讓香港青年對內地有歸屬感,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組織小學生、中學生到內地來交流,他們會很新鮮,但大學生或已經工作的年輕人不一樣。”霍啟剛認為,做好香港年輕人的工作,並不僅是給一些資金幫助那麼簡單,更不是“看一看長城,逛一逛風景,吃一吃美食”,要有一些屬於年輕人自己的東西,研究他們的需求和心理。
霍啟剛舉例說,可以舉辦一些創業比賽,進行一些合作等,香港青少年祗有去參與,才會自然而然地去瞭解國家的發展;國家層面的一些拜訪、出訪,可以讓香港的青少年與內地的年輕人一起代表國家去交流,讓香港青少年感覺是國家的一部分,面對面了,他們才會有民族自豪感、認同感。
霍啟剛說,我以前做了很多交流計劃,就是要讓香港的青少年多接觸內地,有一個國家的概念。“現在看,如果到了大學和工作以後才交流,就不够深入。”
霍啟剛指出,香港回歸十多年了,與內地仍然有一些小隔閡,有識之士應該多思考,多關心年輕人的想法,從交流形式上可以改變一下。“我個人因家庭原因,從小耳濡目染,對祖國充滿情感,18歲的時候又趕上香港回歸,那種國家自豪感不言而喻,但現在一些青少年的價值觀可能受更多元文化的影響。”
身為香港青年聯會主席,霍啟剛介紹稱,香港的機會和市場沒有內地那麼多,他目前正與天津方面商討,希望在原有的一些交流計劃中加入一些能讓港澳青年人產生歸屬感的元素,讓香港青年自發地感受到內地有市場、有發展、可以落地。
“我還是很樂觀的。”霍啟剛說,國家對促進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瞭解國情是非常支持的,而且內地有很多城市也有很多機會提供給香港。“讓更多的香港年輕人到內地發展,找到價值和空間,自然就有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