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梁曉輝)2016年最後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甫一“收官”,全國人大就已開始對2017年的工作作出規劃。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決定:將民法總則草案提請2017年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
這部已歷經三審的民法總則草案,是中國制定民法典的第一步,更因關係每個中國公民的切身權益而備受關注。“胎兒利益是否被保護?”“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多大?”“私人財產被徵用如何補償?”這些問題都將從中找到答案。將草案提至全國人代會審議,將在最廣泛程度上求得“最大公約數”,再次傳遞出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民生“溫度”。
事實上,民生“溫度”一直貫穿全國人大的各項工作。以立法來說,從事關民眾健康的中醫藥法,到保障上網安全的網絡安全法,從跟治霾息息相關的環境保護稅法,到關乎民眾精神生活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今年完成了10部法律的制定,補齊了民眾生活多領域的法律短板。同時,立法與修法並重。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了包括民辦教育促進法、紅十字會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法律的修改,法律的更新得以更快跟上民眾生活現實需求增加的步伐。
民生溫度背後也有監督“銳度”,為民眾衣食住行“保駕護航”。“煤礦的安全問題已經不是隱患,而是‘明患’,原因何在?”“(機動車)超速行駛、逆向行駛、闖紅燈、高速穿越人行斑馬線的情況比比皆是,事故頻發,怎麼改?”這些犀利的發問,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針對執法檢查進行專題詢問時的常見場景。
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食品安全法、水法、環境保護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生產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6部法律的實施情況開展了執法檢查,足跡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配合檢查召開的專題詢問,讓人大代表與政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坐在一起,就檢查存在的突出問題問答。詢問時間長、角度犀利、問題量大都是常態,甚至不乏代表對負責人回答“不滿意”的評價,督促政府部門深入研究、及時整改。
銳度也體現在全國人大敢於持續向自己“動刀”。按照慣例,全國人大常委會都是“雙月開會”,正常情況下,一年召開6次會議。但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卻開了7次會。臨時增加的一次,便是向自己“動刀”。9月13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遼寧省45名拉票賄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當選無效。在湖南衡陽賄選案後,全國人大對打擊拉票賄選高壓態勢一直不減,此次嚴懲力度之大,顯示出全國人大敢於向自己“動刀”、清除拉票賄選毒瘤的決心。維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同時,也彰顯出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銳度。
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全國人大更具銳度。11月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香港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針對香港特區立法會選舉及個別候任議員在宣誓時宣揚“港獨”主張,侮辱國家、民族引發的問題,依法行使基本法解釋權,明確了依法宣誓的有關含義和要求。全國人大此次釋法,主動向“港獨”勢力出擊,遏制了分裂圖謀,可謂是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鋒利一筆”。
2017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同時也是縣鄉人大換屆工作繼續開展的一年。立法要適應改革的需要,在一系列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改革前,在確保換屆“風清氣正”的前提下,全國人大的任務料更加繁重,從中傳遞出的溫度與銳度也將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