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 2015年03月13日
“两会”正当中,中国又一个副部级高官在反腐浪潮中倒下。中纪委本周三(11日)宣布,65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栗智被调查,成了今年第七名省部级“老虎”,也是2012年底以来新疆被揪出“第一虎”。中国媒体报道时也不忘补一句:至今没发现“老虎”的省份,还有六个。
下一个“老虎”会不会落到自己所在的省份?反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恐怕不少官员心里都没底儿。从2012年底至今,中共高层一共揪出了95名省部级“老虎”与军级以上的解放军军官。加上中央八项规定以后,公车、公款消费等隐性福利都已被卡紧,官场形成的拘谨气氛,直接折射到今年的“两会”上。
中国大陆微信圈里,前天就盛传一调侃“两会”的贴子。一个主题叫“有史以来最严肃的一次大会”,其中是一组组对比强烈的照片,包括明星委员赵本山、张国立、成龙等,去年都笑眯眯,今年个个板着脸;去年成龙参会时“贴脸”宋祖英,今年两人坐得老远;还有去年已经很低调的李小琳,这次更是低调得记者都快找不到人了。
对今年“两会”,资深媒体人徐静波总结称:打扮鲜艳的美女记者和“武媚娘”没了,央视名嘴不见了,代表委员们低调了,打情骂俏的没了,衣着朴素了,外国记者少了,会议更节俭了。
这段概括很生动也很到位,以往的“两会”确实像个大市集,严肃的讨论也有,但也不乏各色美女记者、礼仪小姐、影视明星与一身名牌的富豪享受当代表、委员的尊贵地位,以及被记者簇拥采访的感觉,官媒记者也抓紧机会给自己塑造形象——据说,在总理记者会上提问的官媒记者,有的会事先做造型,私下里大家还会比比看谁家的记者长得漂亮。
今年,参与者代表、委员包括记者一律低调,服装着色也暗了许多。
“两会”氛围较严肃了,其实是应该的,然而,这个严肃,却是在限制与压力下的严肃。
从花色各异的服装到服装一律简化低调,从“雷人雷语”到说话慎重,加上开会期间两头“老虎”被拿下的现实,它说明在“两会”严肃氛围的背后,是最高领导层与官僚集体之间一种隐隐紧张关系。今年,当代表与委员的特权少了许多,受到的监督多了。当然,这个监督主要来源于党内上层,社会大众对“两会”的监督依然是十分有限,或者说监督基本上也没大众什么事儿。
这也是为什么,在本次会议期间,我遇到的一些知识精英,也有不少抱怨。他们说,是的,高层反腐大快人心,但知识分子的言论空间却也在收窄。一个学者颇不以为意地提出,高层现在是与精英对立:在体制内与官员来硬的,在社会上又对知识精英示强,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推进改革、依法治国,能处理好吗?
另一名资深同行一语道破:“现在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因为他们觉得,官僚腐败严重,国家重要领域如金融业、电信业被权贵特殊利益集团割据,知识分子也被污染了。他们于是选择依靠群众,他们知道群众才有力量,同时对知识分子、对官僚抱着怀疑。”
这段谈话,让人恍如看到历史重现,隐约重现的包括1970年代最高层对官僚、知识分子的怀疑;但现实更像1980年代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今天,中国总理李克强是积极支持互联网金融,力挺草根创业与中小微型企业,希望借助民间力量打破现在的利益格局。从上海到天津、福建、广东的自贸区,则是当年的深圳,正是最高层在内部改革遇到重重障碍时,另辟蹊径设立的突破口,试图再一次用开放倒逼改革。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领导层的战略与为难之处,也是很清楚的。只不过,这个制度,为什么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官僚集体异化为高层领导对立面的局面?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估计就是他想到的解决之道。在政治体制改革之前,他要在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中注入“法治”的精神,他会成功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难以预言。我只知道,“两会”是一个棱镜,折射出中国的现实,不论它是热闹还是沉闷、是花俏还是严肃,都是外人最靠近中国官场现实的一次机会,值得一年年追踪观察下去。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