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 張素)全長逾2000千米的中國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網絡“京滬干線”29日宣告開通。“京滬干線”是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其開通標誌著中國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當日來到“京滬干線”北京控制中心暨星地一體管控樞紐,使用量子加密視頻會議系統與合肥、濟南、上海、新疆南山等地的科研人員對話。
量子通信是被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京滬干線”立項于2013年7月,2016年底實現了全線貫通和星地一體化對接,2017年8月完成了全網技術驗收。
“京滬干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說,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興隆地面站與“京滬干線”北京上地中繼接入點的連接,真正打通了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的鏈路。
潘建偉說,“京滬干線”全線路密鑰率大於20kbps,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量子衛星興隆地面站到北京接入站點全線密鑰率大於5kbps,可滿足基本數據通信需求。
這條“京滬干線”已實現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南山地面站和奧地利科學院共6個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交通銀行京滬間遠程企業網銀用戶的量子保密通信實時交易,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京滬異地數據的量子加密傳輸和災備,阿里徵信數據的異地加密傳輸以及量子加密流媒體視頻點播等應用示範。
白春禮當日通過“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奧地利地面站的衛星量子通信,與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塞林格(AntonZeilinger)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塞林格提出希望進一步加強兩國在量子領域的深度合作。
白春禮指出,中國初步形成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推動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務、國防、電子信息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最終構建基於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聯網。
中國開通全球首條量子通信幹線 成功實現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新華社合肥9月29日電(記者陳尚營、徐海濤)“I can hear you!”9月29日15時30分,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與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通過“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對這次歷經21年努力實現的偉大突破,在場的兩國科學家都激動不已。
29日下午,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在中國正式開通。這條歷經42個月建設、全長2000餘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幹網,在北京與“墨子號”量子衛星連接,構建起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使用剛剛開通的“京滬幹線”,白春禮在北京向山東濟南、安徽合肥、上海、新疆南山的科研人員表達問候。隨後,白春禮通過“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奧地利的量子通信地面站,實現了與塞林格的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
在通話中,塞林格向中國科學家近期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果表示祝賀,對進一步加強兩國在量子領域的深度合作提出希望,同時對中國即將到來的國慶節表示衷心祝賀。
在通話現場,塞林格與中國“京滬幹線”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的心情格外不平靜。1996年,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畢業生,潘建偉來到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師從塞林格學習量子物理。
21年來,潘建偉學成回國後,和他的團隊在中國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研發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再到開通“京滬幹線”。他和塞林格也從師生關係,發展為當今國際量子科技前沿的深入合作者。
隨著“墨子號”量子衛星和“京滬幹線”的成功研製,中國已經邁入國際量子科研與應用的最前沿。
“京滬幹線”的線路密鑰率大於20kbps,可滿足上萬名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已實現中國北京、上海、濟南、合肥、烏魯木齊和奧地利科學院6點間的洲際量子通信視頻會議。通過這條線路,中國交通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實現了京滬間的多項量子保密通信業務應用。
潘建偉表示,未來將以此為基礎,推動量子通信在金融、政務、國防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最終構建基於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