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26日電(記者楊洪濤 李平)“家裏幾口人,人均幾畝地,收入來源,致貧原因……”打開手機上的扶貧APP,趙冰熟練地將數據錄入系統,通過定位確認貧困戶的位置,上傳照片,一本“有圖有真相”的扶貧臺賬迅速生成。
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趙冰目前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大有鎮塔山村任“第一書記”。
“這個系統可幫了我們扶貧幹部的大忙。”提起這個“高大上”的系統,趙冰豎起了大拇指,“感覺扶貧工作一下子有了抓手,思路也更加清晰了。”
趙冰說的這個系統應用,是岑鞏縣“智慧岑鞏扶貧雲”平臺的功能之一。自去年起,岑鞏縣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著力打造“扶貧雲”,重點對全縣2.88萬貧困人口、66個貧困村以及近3年已脫貧的3.14萬人口進行動態監測。
趙冰說,有了這個系統後,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需抱著大量的紙質材料走訪貧困戶,查詢貧困戶的檔案資料方便多了。
據了解,目前“智慧岑鞏扶貧雲”對貧困戶、扶貧項目的定位已精準到村級,實現了對扶貧項目隨時抽查、隨地核查。
近年來,貴州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通過“雲上貴州”系統打造“扶貧雲”平臺,探索“網際網路+”扶貧新模式,“雲端”讓貴州扶貧開發的大數據運用得更加精準。
如今,在中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貴州省,越來越多貧困地區像岑鞏縣這樣借助大數據手段實施對扶貧工作進行“精準管理”。
貴州省扶貧辦總農藝師周興介紹,通過對民政、教育、衛計、住建、公安等部門的貧困人口數據整合,目前“扶貧雲”已經形成統一的數據支撐、項目申報、資金爭取、脫貧管理、績效評估、任務督查、工作考核等7大平臺。
“比如貧困戶名下有轎車,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已經脫貧了的,還依然在住建部門的危房改造名單中,這就有問題。”貴州省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馬寧宇說,大數據在扶貧管理中有很多應用。
近年來,甘肅、四川、湖南等地的很多貧困地區也不斷探索將大數據應用於扶貧領域。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扶貧辦批復江西省、四川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等省區和重慶市(城口縣、奉節縣)開展網絡扶貧試點工作。
正在貴陽召開的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與貴州省簽訂《全面支持網絡扶貧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在“十三五”期間,將向貴州提供150億元貸款實施網絡扶貧,為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新動力。
據了解,這些網絡扶貧貸款將重點支持“寬帶+公益服務”“電商+扶貧增收”“雙創+返鄉就業”“智慧+信息惠民”“大數據+精準幫扶”“網際網路+鄉村旅遊”等網絡服務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周興說:“通過‘扶貧雲’,能對責任鏈、任務鏈、項目資金鏈進行實時監督,確保精準扶貧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落到實處。”
目前,貴州“扶貧雲”正以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為引領,融合各方數據資源,形成部門互聯、上下聯動的數據平臺,助推精準扶貧走上現代化管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