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農曆乙巳年六月十九
首頁 > 新聞事件 > 航天航空 > 深度報道 > 解讀“張衡一號”:衛星能否直接預測地震?
解讀“張衡一號”:衛星能否直接預測地震?

  中新社酒泉2月2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素

  約1.4米長、1.4米寬、1.4米高的立方體,從距地約500千米處對準地球,捕捉地下10至20千米發生的能量轉換——這是2日中國發射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將要執行的艱巨任務。

  張衡是中國漢朝人。史書記載,他發明的地動儀可以測知地震震中的大致方位。

  那麼,“張衡一號”也能直接預報地震嗎?

  “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明確回答。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副總設計師申旭輝也指出,從統計意義來看,人們還沒有在實質上利用空間信息預報地震,甚至也無法肯定答復哪種監測手段最能有效預報地震。

  但這並不意味著發射“張衡一號”在做無用功。首先,衛星將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用於地震相關空間信息探索研究。

  地震發生前,地球岩石摩擦破裂會產生電磁波並向大氣層傳播,地殼運動也會切割磁力線。換句話說,一旦發生強烈地震,地球內部電磁信息出現異常。通過衛星電磁監測的方法發現地殼異動,將有助於探索地震預測新方法。

  申旭輝告訴中新社記者,“張衡一號”將開展全球7級以上、中國大陸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總結地震電離層擾動特徵。選擇這兩個震級標準,既因為再小級別的地震電磁信號強度微弱,在500千米高的軌道上難以分辨出來。

  專家估算,“張衡一號”在軌期間,全球將發生80至100次7級地震及近千次6級地震。衛星工作5年所獲取的統計樣本個數等同于在地面觀測20至30年所得。

  其次,衛星填補了地震監測的“空白”區。當前受自然條件所限,無法架設地面觀測台站,中國約有2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和3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處於監測“盲區”。

  如今這隻“天眼”可觀測地球南北緯65度以內的區域,重點觀測區域覆蓋中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千米區域。基於天基觀測優勢,將提昇中國全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能力。

  第三,衛星探測數據還能為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相關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服務,乃至造福全人類。

  趙堅說,中國國家航天局會同中國地震局已制定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數據國際合作管理辦法,並牽頭組建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計劃國際科學委員會,這種做法將促進數據應用和科學產出最大化。國際科學委員會各成員國的科學工作者都能按照規定研究和使用衛星數據,共同加強人類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

  科學家認為,人們最終“征服”地震恐怕還需要在三方面著力,分別是大幅提昇觀測能力,分析數據能力“昇級換代”,以及不斷創新地震科學理論。他們自信表示,以“張衡一號”為新的契機,中國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的腳步不會停歇。

歡迎投稿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輿情 News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