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五”奔月後,中國探月四期大幕將啟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周文其 白國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探月第四期工程即將拉開帷幕。
按計劃,嫦娥五號將在今年年底完成探月“繞、落、回”的最後一步,屆時,中國探月三期的目標就已全部完成。然而中國進一步探索月球的步伐不會就此停止,緊隨其後的嫦娥四號計劃於2018年發射。
在葉培建看來,嫦娥四號和中國未來計劃進行的月球南北極探測都屬於探月第四期工程。他認為,探月四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包括開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探測、建立無人的月球科考站,讓著陸器、機器人和地面上的人更好的聯合工作等。
“探月四期,中國的探測器將落在月球更多的地方,探測更多的東西,有更多的機器人參與進來。”葉培建說。
據悉,嫦娥四號將實現全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探測,同時,中國會提前半年向地月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為地球與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提供中繼數據通訊服務。
此外,嫦娥四號將從月球背面開展射頻測量,由於避免了太陽及地球的干擾,該測量將獲得更多以前無法獲知的信息。
自2004年啟動的中國探月工程,分“繞、落、回”三期。此前,嫦娥一號及嫦娥三號已分別完成第一期、第二期任務。
嫦娥五號將於8月入場聯試 備戰奔月“大考”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周文其 白國龍)中國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目前已完成絕大部分大型試驗,由於任務複雜,計劃於8月進入發射場,進行多項單器、兩器、四器聯合測試,為年內的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做準備。
這是前來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告訴新華社記者的。
嫦娥五號將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葉培建表示,嫦娥五號主要包括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著陸器,作為中國目前研製的最為複雜的探測器,它的採樣、起飛上升、交會對接等任務環節是此次任務最主要的挑戰。
採樣時,儘管地球上的機械手能在模擬月球重力環境的試驗條件下做得很好,但真實的月球重力環境與模擬環境也存在誤差。機械手在地球上做出的精確動作,在月球上能否重復完成,這是關鍵的挑戰。
從月面上升時,由於上升器是在著陸器上起飛,火焰噴射之後會碰到著陸器,可能產生干擾上升器的力,如何對上升器進行良好的操控,這是一大難點。
上升器與軌道器實現交會對接也存在挑戰。此前天宮二號與神舟飛船進行交會對接時,地點距離地球只有393公里,而嫦娥五號的距離將達幾十萬公里,這要求交會對接有更加精確的測控精度。
“如果採樣返回成功,則意味著中國人有了自己的月球表面樣品可以進行分析,能幫助我們對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葉培建說。
按計劃,嫦娥五號將於2017年11月底前後,由中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發射後將有奔月、落月、採樣、返回等過程,如果進展順利,將在一個月內完成,2017年內就能將2公斤的月壤“打包”回地球。
葉培建委員:中國載人登月還需攻克“三道關”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周文其 白國龍)“人類一定要走出地球,而月球是離人類最近的星球,我認為中國航天人不會放棄載人登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根據《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未來五年,中國將為載人探索開發地月空間奠定基礎。按計劃,今年嫦娥五號將完成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屆時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就全部完成。
葉培建表示,無人探月和載人登月具有很高的關聯性,通過無人探月,能為載人登月提供許多資料,然而無人探月遠遠代替不了載人登月的技術需求,後者在規模、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超過了前者,這意味著未來需要繼續攻克技術難關。
葉培建認為,如果正式立項,中國實現載人登月需要在三個主要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是研發出重型運載火箭,要能夠把人和登月艙送到月球。第二是解決人來往地月的生命保障、安全以及工作條件。第三是進行更多的地麵條件的建設,確保各項試驗都充分驗證。
六位“嫦娥”去探月 各司其職有不同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周文其 白國龍)中國自2007年發射首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後,至今已成功發射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今年計劃發射嫦娥五號,未來還有嫦娥四號、嫦娥六號。中國月球探測器家族中,這六位“嫦娥”各有啥不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月球探測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1日向新華社記者做了介紹。
嫦娥一號,2007年10月24日發射,圓滿完成一期“繞月”使命後於2009年3月受控撞月。它獲得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三維月球地形圖等成果和大量原始科學數據。科研人員據此編制了中國首幅月球虹灣區域的地質圖和構造綱要圖。
嫦娥二號,2010年10月1日發射。作為嫦娥三號先導星,嫦娥二號獲得了世界首幅7米分辨率全月圖,對嫦娥三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在拓展試驗中首次從月球軌道出發飛赴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科學探測。在距地球700萬公里處實現了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飛越交會探測。目前,嫦娥二號已經成為太陽系的小行星,圍繞太陽做橢圓軌道運行。
嫦娥三號,2013年12月2日發射,12月14日實現月面軟著陸,完成探月二期“落月”使命;12月15日,巡視器駛離著陸器到達月面,實現著陸器和巡視器兩器分離,兩器互拍。隨後著陸器開始就位探測,巡視器開展自動巡視勘察。目前,嫦娥三號著陸器依然在工作,已刷新國際上探測器月面工作最長時間記錄,巡視器則已停止工作。
嫦娥四號,預計於2018年發射,將實施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探測。同時,中國會提前半年向地月拉格朗日L2點發射一顆中繼衛星,為地球與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提供中繼數據通訊服務。
在2014年10月24日已成功發射並回收再入返回試驗器的基礎上,嫦娥五號預計於2017年11月底發射,執行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起飛返回的任務。嫦娥五號有望實現中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以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嫦娥六號,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介紹,計劃於2020年左右發射,實現月球極區採樣返回,該任務目前尚未正式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