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農曆乙巳年五月廿四
首頁 > 新聞事件 > 航天航空 > 深度報道 > 中國“太空180”試驗:180天“同居”那些事
中國“太空180”試驗:180天“同居”那些事

  中新社深圳12月14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互不相識的4個人被“關”在密閉艙內180天,會產生怎樣的“奇妙反應”?中新社記者14日採訪“太空180”試驗的4名志願者,聽他們講述“同居”那些事。

  相逢:他們有什麼“昵稱”?

  2016年6月17日,旨在瞄準未來人類深空探測和星際駐留任務的大型太空科學試驗項目——“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在深圳市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啟動。

  組織者從2000余位報名者中挑選出4名志願者,要他們在籃球場大小的密閉艙內共同生活180天。這期間,100%的氧氣、90%的水和70%的食物需要“自給自足”。

  不同于入艙時的拘謹,4人在出艙後表現得默契十足,比如受訪時很自然地按照編號發言,01號指令長唐永康也已成為“主心骨”。

  唐永康還給全隊取了“昵稱”。他說,02號羅傑心思細膩、喜好讀書,是“文藝哥”。03號吳世雲主要承擔艙內最髒最累的活,極其負責,是“認真哥”。唯一的女性乘員、04號仝飛舟性格活潑,是“開心姐”。而他自己因為總在提醒其他人,“我想他們會覺得我比較嘮叨,叫我‘嘮叨哥’”。

  共苦:接替渡過“艱難”時刻

  回憶180天,4名志願者各有各的艱難時刻。

  仝飛舟說是“剛進艙的時候”。以往不常下厨的她,一下要負責4個人的三餐,還常常面臨“無米之炊”:艙內食材僅有25種植物,蛋白質補給來自大麥蟲。

  唐永康和羅傑都對進艙後第72天至第108天“心有餘悸”。一方面是經過70多天,生理和心理的疲勞積累到一定程度,另一方面是進入“火星計劃”。由於火星上一個完整晝夜時長約為24小時40分鐘,2016年8月26日引入“火星時”以後,艙內時間每日比地球上多出40分鐘,“倒時差”導致志願者的生理指標出現紊亂。

  過了火星節律這一關,吳世雲在距離出艙20來天時倍感煎熬。原來到了試驗後期,他對維修設備和採取樣品早已駕輕就熟,空余時間太多,容易胡思亂想。

  回想如何渡過難關,志願者們異口同聲:“相互支持”。

  唐永康說,試驗之初大家約好要“一起進艙,一起出艙”,4人閑暇時凑在一起打撲克牌是最愉快的記憶。他們還得到了艙外的鼓勵,特別是收到中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從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來的問候,給同為太空探索者的他們莫大的支持。

  同甘:叫醒我們的是理想

  志願者說,在一個沒有“地球時間”的地方,“叫醒我們的不是鬧鐘,而是理想”。他們的目標就是讓人類距離地外星球基地生存再近一步。

  “太空180”試驗在國際上擁有多個之“最”:持續時間最長、閉合循環程度最高、跨領域試驗項目最多、駐留人數最多的航天環控生保系統試驗。試驗中也引入了多個“首次”,例如首次引入“火星時”,首次引入天地同打太極拳。

  儘管這項試驗無法與未來的地外星球基地完全一致,也沒有驗證微重力、輻射等空間環境帶來的影響,但正如試驗總負責人李瑩輝所說,開展長時間、遠距離和多乘員的載人深空探測及地外星球開發,是未來航天技術發展的必然方向,中國航天人已邁出一步。

  李瑩輝說,參研參試者按照試驗大綱和指揮協同程序,圓滿完成各項科研試驗任務。當4名志願者在艙內忍受著與外界隔離的狹小環境時,平均年齡27歲的科研隊伍在艙外24小時輪流值班,經受無數次應急處置的考驗。

  出艙後,羅傑引用《火星500天》裡的一句話說:“任何試驗成功的喜悅,對於航天來說,都祗有一盞茶的時間。”

  這句話適用於“太空180”試驗。今日過後,他們依然很忙,有的要在接下來一個月內持續收集艙內數據,有的要繼續進行以受控生態技術為牽引的地外星球生存技術探索,還有的要把試驗技術用於處理生活垃圾。“綠航星際”,一切都剛剛起航。

歡迎投稿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輿情 News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