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農曆乙巳年二月廿六
首頁 > 新聞事件 > 航天航空 > 最新消息 > 中國正遴選空間站天文觀測項目
中國正遴選空間站天文觀測項目

  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喻菲)神舟十一號航天員雖已返回,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的諸多科學實驗仍在繼續。與此同時,中國科學家也在遴選未來空間站上的空間天文觀測項目,太陽、中子星、暗能量、暗物質等將成為研究重點。

  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空間站空間天文領域首席科學家和領域論證組負責人張雙南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介紹,目前專家已經為空間站初步遴選了三個天文觀測實驗。

  這三個實驗包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的太陽觀測項目,將對太陽耀斑伽馬射線的能譜做非常精確的測量;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牽頭的實驗,將在空間站上放一個X射線全天監視器,這相當於X射線的廣角相機,用它進行巡天觀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負責的中子星極端天體物理與新技術探索實驗,將研究中子星X射線偏振和能譜。

  據介紹,在天宮二號上僅有一台約30公斤重的空間天文觀測儀器——被稱為“天極”的伽馬暴偏振探測儀。而在空間站上,初步入選的三台儀器預計每個重量都在100至200公斤。由此可見空間站的能力比天宮二號的能力大得多。這三台儀器將安裝在空間站實驗艙的暴露平臺上。

  張雙南說,這三個項目是在空間站的建設階段實施,而在空間站的後期,中國科學家還計劃開展更大型的天文實驗,將發射與空間站相隔一段距離在同一軌道飛行的光學艙,“這個光學艙就是一個直徑兩米的空間望遠鏡,帶有不同的終端儀器,它有很多科研目標,最主要目標的是研究暗能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顧問、中科院院士顧逸東表示,目前中國已為空間站規劃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平臺和空間基礎設施。光學艙可能是已確定項目中最大的一個。它的功能類似“哈勃”太空望遠鏡,但視場是哈勃的300倍,並可與空間站對接。

  據介紹,這個光學艙重十幾噸,就像是“宇宙之眼”,可以讓我們沿著時間的長河一直向回看,探尋宇宙最初誕生的時刻。它的主鏡直徑達到2米,以接近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分辨力和大300倍的視場開展多色測光和光譜巡天,研究宇宙加速膨脹的機理和暗能量本質,檢驗宇宙學模型,研究暗物質屬性、引力波源對應體、銀河系三維結構以及恒星、黑洞、星系、類星體等多種天體的形成與演化規律,還將進行太赫茲空間觀測,研究宇宙早期星際物質。科學家期望它在巡天觀測深度和分辨率方面超越現有和今後一段的同期計劃,爭取獲得革命性新發現。

  除了觀測太空,這個設施還將開展多波長多模式激光對地探測,測量地球大氣剖面風場、CO2含量、雲和氣溶膠分佈,探測海洋次表面、地球植被生物量,開展地球科學研究和應用。

  此外,張雙南說,科學家們還在開展空間暗物質探測實驗的預先研究。這將是中國與歐洲合作的項目,對暗物質搜尋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已經發射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類似,但是儀器採用了新的技術和工作機制,有效接收度將比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大10倍以上,性能也遠遠優於國外其他在建或者計劃中的項目,將成為中國空間站標誌性實驗。這一儀器預計有3噸重,因而只能等空間站建設好後專門發射,目前仍處於論證和預先研究階段。

  張雙南說:“中國在空間天文方面不追求全面領先,畢竟我們落後的時間比較久,我們想做點有特色的研究,比如天宮二號上的實驗,就在偏振觀測方面較先進。空間站上初步遴選的三個空間天文載荷的整體複雜度都比不上國外天文衛星,但是它們都有自己的特色。”

歡迎投稿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輿情 News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