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農曆乙巳年二月廿六
首頁 > 新聞事件 > 航天航空 > 最新消息 > 長征五號明年中第2次驗證飛行 90%新研產品標誌中國步入“大航天時代”
長征五號明年中第2次驗證飛行 90%新研產品標誌中國步入“大航天時代”

  香港中通社11月4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吳為思

  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3日晚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它將在明年中期執行第2次驗證飛行試驗。長五全箭採用了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新研產品比例高達90%以上,研製難度之大,標誌著中國運載能力進入了國際先進行列。航天專家第一時間公佈當日延遲發射的原因,也凸顯出中國航天日漸自信。

  中國新聞網4日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指揮王玨說,“十三五”期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承擔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任務,包括將直接運用於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也可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總工程師、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說,“長征五號”將在明年底擇機執行“嫦娥五號”發射任務,2018年擇機執行空間站工程發射任務,2020年前後執行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

  長征五號首飛當日,發射時間曾幾經推遲,從原定的18時延遲到20時40分。中國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隨後解釋原因說:“發射前發現一級助推器排氣管道出現問題,經過判斷,不影響發射”,第2個問題是芯一級的氫氧發動機在預冷過程中出現意外,“溫度降不下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補充說,現場技術人員進行討論,並隨機按照預案進行各種排查,最終在窗口期的最後時刻圓滿解決問題,實現了火箭的成功發射。而航天專家在發射後第一時間公佈推遲原因的舉措也備受好評,有評論稱:“中國航天需要更多這樣的自信表達”。

  新華社近日報道,相比以往新火箭研發中約30%的新技術比例,長征五號可以說是另起爐灶,全箭採用了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全箭新研產品比例達90%以上,研製難度很大。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型號副總師王維彬回憶說,發動機樣機研製出來後,其試車結果成為所有人的噩夢,4次發動機試車失敗,甚至有一次突然起火爆炸,幾秒內就把一台發動機燒毀。此外,大結構等也都是研發過程中的“攔路虎”,最終10年研製期間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攻關,終於迎來中國火箭技術的巨大跨越。

  參考消息網4日報道,由於長征五號項目研發難度很大,因此曾被外國專家認為,大陸即使能設計出來,也不可能製造出來。

  中新網報道,長征五號是無毒無污染綠色環保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基本型,火箭採用5米直徑芯級,捆綁4枚3.35米直徑助推器,全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它首次採用芯一級兩台50噸級氫氧發動機與4枚助推器各兩台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組合起飛方案,10台發動機同時點火,實現了中國異型發動機起飛技術的重大突破。此次發射成功,也標誌著中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關鍵一步,標誌著中國已步入“大航天時代”。

  此外,田玉龍還指出,中國國防科工局於2010年開展重型運載火箭論證,歷時1年形成總體方案,通過組織深化論證並經相關領域院士專家咨詢,去年明確了重型運載火箭技術方案。目前,中國已批准重型運載火箭第一個研製階段立項研製,即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去年起,將利用4-5年時間,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工作,集中突破一大批核心技術。

  重型運載火箭是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百噸級的一型火箭,研製成功後,將滿足未來較長時期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中國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目前美國重型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已轉入詳細設計和製造階段,俄羅斯則計劃在2030年前研製出重型運載火箭。

歡迎投稿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輿情 News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