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農曆乙巳年二月廿二
首頁 > 新聞事件 > 航天航空 > 最新消息 > 中國下一代載人飛船漸露真容
中國下一代載人飛船漸露真容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素  高凱

  載人登月,載人探火,當中國航天人提出要向更遠的深空進發,他們需要更舒適、更經濟、更高效、可以支持遠行的“代步工具”——新一代載人飛船前期研發就此啟動。

  26日,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按照預期,成功著陸于地處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東風著陸場。此前一天,該返回艙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搭載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技術研究院載人航天器總體研究室主任楊雷,是多用途返回艙飛行任務專家。他說,縮比返回艙的高度約2.3米、最大外徑2.6米,總質量約2600千克,縮小比例是為節省科研經費。

  縮比返回艙與神舟飛船返回艙長約2米、直徑2.4米的指標相似。但兩者的氣動外形截然不同。神舟飛船返回艙是“鍾罩式”,新的返回艙更像一顆“子彈”:頭部小巧、底部敦實,理論上將使載人飛船擁有更強的再入大氣層能力。

  此前,研製團隊已在地面做了模擬仿真、實物檢驗、風洞試驗等,到底不如一次飛行試驗所得更為準確。楊雷說,藉助在艙內配備的數據採集系統,可以獲取返回再入過程中返回艙的氣動力和氣動熱特性參數。

  這次試驗還有一個目的:驗證下一代載人飛船能否“重復使用”。

  由於維護成本高昂,美國航天飛機雖說是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卻也是“徒有其表”。中國航天人提出的技術方案是從結構突破。“新一代載人飛船將把最外面的燒蝕層改為‘可拆卸結構’。”楊雷說,待返回艙返回地球,再把燒蝕層“以舊換新”。比如這次的縮比返回艙,就使用“金屬結構+防熱結構”的雙層熱防護設計。

  此外,縮比返回艙還採用了新型合金材料,比當前航天器普遍選用的鋁鎂合金相比強度更強、韌性更足、抗壓能力將提高近八成。這副“鋼筋鐵骨”必須經受住此次苛刻的返回環境考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長張洪太表示,一旦試驗成功驗證中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返回艙新氣動外形,以及突破航天器可重復使用設計、驗證及評估技術,中國載人深空探測技術將邁上新台階。

  楊雷還說,根據設想,中國新一代多用途飛船的整體性能將實現躍升,可以比神舟飛船搭乘多一倍的航天員,並到達更遠的深空,與美國的“龍”飛船、俄羅斯未來載人運輸系統PPTS等相比也毫不遜色。

歡迎投稿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輿情 News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