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農曆乙巳年五月廿四
首頁 > 新聞事件 > 航天航空 > 評論分析 > 令人欣喜的不止是“火箭首飛”
令人欣喜的不止是“火箭首飛”

  中新社海南文昌6月25日電 中新社記者  張素

  25日,中國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一飛衝天”。

  這次發射實現了中國航天史上的諸多“首次”: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首個濱海航天發射場首次啟用;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首航”;首次採用“新三垂一遠”測發模式……

  這次發射亦被視作若干個“揭幕戰”:中國大中型運載火箭逐步更新換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階段由此開啟,中國的航天發射從內陸向沿海位移……

  這次發射還被所處時代賦予新意:正值中國航天事業成立60周年,又逢中國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以“長征七號”的液氧煤油發動機為例,突破了近80項設計、製造、試驗技術,帶動了中國50余種新材料的研製……

  結合時空維度來看,這次發射令人欣喜,卻不足以“欣喜若狂”。

  首先,這僅是空間實驗室4次飛行任務的“第一步”,而整個任務時間跨度之長、任務安排之密、技術難度之大,均是前所未有。

  根據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計劃,2016年下半年將擇機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再發射搭載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與之對接,進行航天員在太空中期駐留試驗。2017年上半年,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

  其次,僅從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來看,2016年更值得期待的是“長征五號”首飛——該型火箭與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將承擔發射“嫦娥五號”、空間站以及探測火星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專項工程任務。

  若從橫向來看,與美國、俄羅斯、歐空局等航天強國相比,起步較晚、基礎較弱的中國在一些領域仍處於“追趕”位置。比如“長征七號”的助推器與一級火箭共使用6台120噸液氧煤油發動機發動機,推力較現役火箭增加了60%。而美國在1960年代末成功研製的F1液氧煤油發動機推力達到690噸,前蘇聯研製的RD171M發動機推力也超過800噸。

  人類探索太空的過程從來都是“漫漫長征路”。真正令人欣喜的是,中國航天人在取得每一次成功之餘,瞄準的仍是“差距”。

  一方面,他們在“追趕”過程中“推陳出新”:同樣是中型運載火箭,那就讓“長征七號”的長細比更符合審美,並且能够簡單快捷地改型,以覆蓋發射高、中、低軌各種應用衛星的能力;同樣是濱海航天發射場,那就讓文昌發射場實現生態型、環保型、集約型建設,比如“長征七號”與“長征五號”共用一段轉運軌道以減少工程造價和占用工地。

  另一方面,他們也在探索前沿。發動機推力還不足?那就研製500噸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重型運載火箭已成國際航天領域的“新高地”?那就進行深化論證,設計藍圖中“箭體直徑近10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超過正在研製的美國下一代運載火箭(SLS)”;現役神舟飛船不足以支撐登月、探火,那就啟動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前期研發,並從燒蝕層入手解決連美國航天飛機也未攻克的維修成本問題。

  想要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還有許多“路”要走。那正是為成功“首飛”而短暫歡呼過後,中國航天人匆匆離去的腳步所在。

歡迎投稿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輿情 NewsY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