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王健 李東旭
中國將力爭用十年時間,建設完善天空地一體化遙感應用服務體系,使之成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26日在北京作上述表示。許達哲表示,中國已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對地觀測體系。遙感應用已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快速,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工程等方面成就卓著,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對地觀測體系。”許達哲說。
今年8月19日,高分二號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遙感衛星進入亞米級時代。風雲三號、海洋二號、資源三號衛星達到國際同類衛星先進水準,遙感應用已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在軌運行民用遙感衛星已有19顆,後幾年將陸續發射高分辨率遙感衛星,逐步推進遙感衛星的實際應用,將遙感技術應用推向前沿,最終改變依靠國外星的局面。”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顧行發說。
國際國內遙感應用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到今年8月底,全球在軌運行的遙感衛星已達300個,佔在軌衛星的30%以上;僅今年1至8月發射的遙感衛星就已達92個,衛星遙感應用收入300億美元以上。
新當選的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羅格分析,全球的遙感應用呈現出觀測綜合化、運用全球化、產業規模化、衛星小型化這一趨勢。
蓬勃發展的遙感技術在促進人類進步、解決人類發展中遇到的環境、資源問題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伴隨各行業各區域對遙感技術的熱望,中國遙感也已進入創新驅動時期,未來遙感應用產業化正在崛起。
經過30多年建設,中國已初步形成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環境與減災衛星等遙感衛星系列。目前中國在軌遙感衛星數十個,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遙感衛星已從試驗應用走向業務服務,無論是衛星的數量還是圖像數據品質都有了很大躍升。”羅格指出。
譬如在氣象應用方面,今年5月5日交付中國氣象局使用的風雲三號衛星,已服務於超過2萬家海內外註冊用戶,包括氣象、海洋、農業、林業、環保、水利、交通、航空、軍事等部門。
綜合利用風雲氣象衛星和國內外其他衛星開展氣候變化監測和分析,是2014年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工作。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已廣泛應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災害監測、環境監測、軍事活動氣象保障、航空發射保障等重要領域,為防災減災、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中共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第四屆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欒恩傑認為,遙感應用處於科技前沿,也處於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前沿,“運用國產衛星自主開創遙感應用事業的時機已經到了。”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第五屆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五屆理事會。新一屆協會將本著“擴大遙感應用領域,拓展遙感應用深度,提高遙感應用水準,促進遙感應用業務化和產業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推動遙感技術進步,促進遙感應用產業健康發展。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主管,成立於1992年,是中國唯一經民政部批准登記註冊,覆蓋各類型遙感技術、各種應用領域及其相關信息專業的國家一級科技類社會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