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 劉歡 姬少亭 胡星
剛捧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星際穿越》,不僅讓科幻迷們大飽眼福,也燃起了中國航天專家們暢談太空移民的興趣。
雖然從現有技術及發展前景看,太空移民是一個遙遠的夢。不過,中國的航天專家們相信,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小規模移民火星或建立太空城,並非沒有可能。
從“嫦娥奔月”的傳說到明代萬戶乘坐火箭開始人類首次飛向太空的悲壯嘗試,中國人面對太空從不缺乏夢想和勇氣。如今,“嫦娥”已成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代號,她身邊的萌物“玉兔”,也與中國首輛月球車結下不解之緣。
曾幾何時,載人航天、空間站、探月等重大項目,對中國曾是一個縹緲的夢。在21世紀的今天,它們要麼已經“照進現實”,要麼即將“榮耀綻放”。
《星際穿越》中,突如其來的沙塵讓人們生活環境迅速惡化,地球無法繼續生存,人類通過在宇宙設立空間站,後又被引導通過蟲洞進入新的星球等兩種方式尋求解決之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認為,電影中的末世情節可能真的會發生,要在“那一天”前準備好。
他說,人類的未來在宇宙,應該積極去探索未知空間,人類要為自己的未來準備不止一套解決方案。
“太空移民是人類的夢想,是人類不懈追求探索的體現。”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技術上取得突破以後,人類未來可以登陸火星甚至在火星上建立基地。
借助地面望遠鏡近6年的觀測,一項研究表明:火星上曾至少有兩千萬立方千米液態水,這些水可能曾在火星北半球匯聚成體積比地球北冰洋還大的海洋。
參與上述研究的美國航天局高級科學家邁克爾•穆馬說,鋻於火星有過這麼多水,這個星球可能曾長期保持溼潤氣候,其適合生命存在的時間可能較漫長。
多名航天專家告訴記者,從目前已知情況分析,前往火星是人類未來實現太空移民的最佳選擇。
周建平說,從目前人類對宇宙的理解,最值得人類去探索,最有希望存在生命或曾經存在生命,最適合人類去建立星球基地,並利用當地資源為人類生活和工作服務的外星球,應該就是火星。
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五號總設計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認為,也許幾百年後,火星是唯一一個人類移居的外星球。不過,按照當前技術和發展前景,這種移居也不是大規模的,而是試驗性的。
移民火星,首先要解決如何去的問題。火星繞著太陽轉,地球也繞著太陽轉,火星和地球之間每28個月才有一次發射機會。以現在全世界最強的飛行能力測算,從地球飛往火星也要幾百天。目前航天飛機、空間站的宇航員,過一段時間就要輪換,幾百天飛行過程如何生存,本身就是個問題。
他強調,航天技術最發達的美國,現在的計劃也是首先登陸離地球較近的小行星。以現有航天技術,要想實現人類飛往火星的夢想,最快也是2035年左右的事情。
周建平認為,人類登陸火星技術上非常複雜、耗費相當大,從地球飛往火星,時間最短的軌道,往返約需500天。如果走能量最節省的軌道,時間更長,要900多天。
因為飛行時間長,航天器的運載能力需要很強,而太空輻射等因素,讓飛行過程中人類生存保障變得異常困難。此外,人類還要著陸火星,返回時還要從火星起飛,整個工程規模浩大。以現有技術實現火星載人往返,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挑戰。
周建平說,火星載人往返,需要更好的技術和工業支撐。在動力技術和材料結構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以後,再進行火星載人登陸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除了移民外星球,人類還可以建立太空城。但目前看來,小規模試驗性是可以的,要想大規模實現也很困難。”葉培建說。
《星際穿越》中的另一套太空移民解決方案是透過蟲洞抵達新的星球。張柏楠認為,人類應該做好準備,如果有一天蟲洞真的被發現,就可能實現這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