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 早报网
文/郑浩
来自/联合早报
自7月初中美贸易战开打至今,双方仍未释放在短期内以谈判解决问题的明确信号。不过,在日前举行的中欧峰会记者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中美贸易战应通过两国协商解决”,被舆论解读为中方向美方伸出“橄榄枝”,似乎有意寻求重开谈判解决争端。
笔者认为,尽管中美双方最终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乃唯一出路,但目前双方调整心态最为紧要。
美国是中美贸易战的肇事方,理应主动收敛贸易霸凌心态,特别是应该从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模式、美元结算模式及居民消费储蓄模式等各方面,寻找本国长期对外贸易失衡的内在原因,而非单向指责他国以所谓“不平等”贸易占尽美国“便宜”为由开打贸易战。
美国总统特朗普应该明白,经济发展与市场变化、消费变化、贸易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而中国等快速发展的经济体正处在这类变化的前列,这不是中国的错,更不是全球化的错,而是发展大势所趋的必然结果。特朗普也必须清楚,二战后沿用逾70年的国际经贸规则(包括贸易、金融、仲裁等),几乎都是在美国的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美国是这些规则的最大获益者、最大操弄者和最大看护者。
但当美国自身经济出现颓势,而其他经济体又快速发展时,美国显露“落后竞争者”不平衡的心态,也属正常。问题是,如果美国试图强行采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强买强卖,甚至企图利用贸易保护阻止他国发展的话,这不仅行不通,而且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笔者认为,特朗普当务之急是重新评估对华贸易政策、拟定新的政策计划,这恐怕比调整失衡心态更为重要。
中国是这场贸易战的受害方。为保护自身利益坚决应战自不在话下,但打贸易战最终两败俱伤,也是不言自明的事。因此,中国似乎也需要面对复杂形势调整心态,化被动为主动。概括来说,中国需要调整三种心态:
一是调整“联合他人对付美国”的“结盟群殴心态”。
结盟是一种对抗行爲,是为了达成均势或战胜对手而采取的互助措施。近期,中国积极发展与欧洲、欧盟的经贸关系,包括李克强前往保加利亚出席“第八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随后又赴德国参加“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会议,两国共同签署《为构建更美好世界做负责人伙伴》的联合声明,再到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中国与欧洲、欧盟加快合作以应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的意图非常明显。
于是,“中-欧应以联盟形式共同对抗美国”的说法呼之欲出。笔者曾在一篇拙作中指出,那种借拉拢欧盟、以“结盟”对抗美国的方式,不仅缺乏理论根据,且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还会把事情搞得更复杂。中美两国应把属于两国范围内的矛盾通过双边谈判加以解决(《中美贸易战考验两国危机管控能力》,见7月12日《联合早报》)。
在7月17日举行的李克强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联合记者会上,李克强已明确指出,中美贸易问题是双边问题,中国与欧盟展开沟通与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实际上中国政府也已认同笔者早前提出的观点。
事实上,欧盟自身也反对与中国联手对付美国。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主席贾耶日前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呼吁联合反制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欧盟并不愿意同中国结盟对抗美国(见7月6日香港《南华早报》)。可见,“联盟制美”的想法不过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很骨感。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日本-欧盟签订“有史以来”最大贸易协议,双方互免关税商品几近99%,打造了全球最大贸易区。日本-欧盟没有宣示“联盟”对付美国,但双方的实际行动是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好回应。
第二是调整嘴说上“两败俱伤、没有赢家”,但内心处却以赢家自居的“自我安慰心态”。
众所周知,“打贸易战”不会有赢家,最终以“双输”收场,只是谁输得更惨而已。从去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简单数字上看,中国或许更吃亏。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在今年1月12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美贸易总值为3.9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对美出口2.91万亿元,自美进口1.04万亿元(美国商务部统计,美方对华出口1303.7亿美元、自中国进口5056.0亿美元)。
无论按照谁的数据,如果美国对来自中国的价值2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收关税,而中国以“同等规模、同等价值”反制的话,实际上中国并没有相当于250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商品来源,如何反制?当然,也有舆论认为“可以抛售美元政府债券”抗击美国,但假使中国采用这一方式的话,毫无疑问,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就会扩展至“金融战”和“经济战”,这样做的后果难以评估,对中美双边关系的打击或许也是难以承受的。
因此,当中国反复强调“两败俱伤、没有赢家”时,显然不应给人以似乎是“赢家”的感觉表达这种立场。中国应抛弃有对内讲话“危机重重”、而对外宣传则“无关痛痒”的做法,不应有“两本账”。中美必须认识到,如果“贸易战”持续扩大将会给两国带来沉重后果,而且不会仅限于经贸层面。两国必须立即启动“危机管控”程序以避免更大损失。
三是调整“打了第一枪没有第二枪”的“小勇心态”。
孔子有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是说“仁慈者不担忧,智慧者不迷茫,勇敢者不畏惧”。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果断采取行动捍卫国家利益是正确的一步。但“勇”往往又和“智”相连,因而才有“智勇双全”说。
当前,面对气势汹汹的美国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攻势,中国当然也不会仅是“有勇无谋”,但关键是“谋”在哪里?又用在何处?南宋思想家朱熹把“勇”分为“小勇”和“大勇”,他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说:“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即小勇只是血气的一时冲动,大勇则需要道义来激发。如果中国试图把“对等产品价值”反击美国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而缺少其他相应手段的话,那么“贸易战”或会沿着对中国不利的方向发展。
当然,中国已经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以便扭转产品过于依赖美国市场的现状。《孙子兵法》有训,“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开拓“第三方市场”,加强与欧洲、东盟(亚细安)和“金砖国家”闲的经贸合作,这除了可以为中国出口产品找到更多买家外,也可以弥补因减少从美国进口产品,而拓展新的替代进口货源。
显然,心态调整应先于策略调整。如果中国坚持推动并深化市场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拓宽海外市场的话,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丢弃的只是被动挨打,而获得的将是更快、更稳、更好的发展机遇。
作者是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