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北京5月4日電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
北京時間5月4日,為期兩天的中美經貿磋商結束,中方稱已“就部分問題達成共識”。北京學者認為,磋商成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貿易戰爆發的風險。
官媒新華社當天下午發布一條200多字的消息,內容包括中美“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并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等。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主任東艷在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盡管共識具體內容尚未公佈,但雙方建立了工作機制,確立了以磋商解決問題的原則,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貿易戰全面爆發的風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茉楠也認為,此次磋商成果最大亮點是建立工作協調機制。
“此前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已擱淺,雙方缺乏解決問題所需的正常機制和渠道,磋商機制的確立可以緩解貿易戰升級,這也是中國一直在積極推動的。”張茉楠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馬弘此前表示,中美此次談判可能達成以下共識:中國加快服務業開放步伐,包括金融、電信等行業;進一步降低汽車等製造業產品的進口關稅;放寬市場准入,也包括對部分行業外商投資企業的持股比例降低;這些內容都是擴大對外開放的舉措,符合習近平主席博鰲亞洲論壇講話精神。
不過有學者認為對此次談判成果不應過分樂觀,需保持謹慎。
張茉楠表示,美國欲遏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這是沒有商量餘地的,雙方達成的共識可能只限於市場開放、市場准入,但涉及到中國國家戰略目標,美國的訴求與中國的底?不可能達成一致。
上月,特朗普剛表示將遣團來華談判,美國司法部即宣佈對中國通訊企業華為展開調查;據美媒透露,理由是懷疑其違反制裁令,與伊朗進行貿易。有分析人士認為華為或面臨與中興同樣的境遇。
“回顧美日貿易戰,打了近30年,也談了近30年,且美日之間的對話機制更全面,可結果是美國一直隨著日本產業升級進行精確打擊,日本最終全面妥協。”張茉楠說,“中國不是日本,不會在涉及未來國家命運的問題上妥協,所以此次談判只能是短期內避免貿易摩擦升級,但中美常態化博弈是不可能改變的。”
東艷表示,此次談判僅是中美邁出的第一步,釋放了積極信號,但也應該看到分歧依然明顯,未來仍需一系列磋商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