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9日 北青网
作者:马洋洋 北青财镜
中兴被美国封杀的事件正引发广泛关注。
美国商务部在当地时间4月16日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禁令为期7年。巧合的是,与此同时,英国的网络安全监督机构也发布公函,警告电信运营商不要使用中兴通讯的设备。
受此禁令的影响,中兴通讯在内部正式通告所有员工,必须立即停止所有与美国出口禁令相关的业务。通告中明确指出,该禁令将对公司产生严重和广泛影响。中兴通讯及所属子公司必须立即停止涉及禁令有关的交易。
作为全球第四大、中国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占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约10%的市场份额,占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约30%市场份额。有媒体报道称,美英两国的双重压制或将给中兴通讯带来比较重的打击。
那么,这一事件将对中兴造成怎样影响?中兴遭遇此困境该如何突围?美国此举是单独针对中兴,还是另有所指?接下来,美国是否会对中国其他科技公司采取相应措施?带着种种疑问,《财镜》(微信id:news_cj)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专家。
01
美国剑指中兴,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认为,美国封杀中兴是早已注定。他认为,美国向来不对外输出核心技术,对于中国没有的技术美国予以封杀并不是新鲜事。此外,由于中国的通讯行业发展很快,华为、中兴等装备不仅在中国销量很大,还出口到全球各国,威胁到了美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打贸易战在所难免。
知名IT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单从一个公司的角度而言,由于中兴在产业链上过度依赖美国的公司,导致了它当下被封杀后的这种境遇。但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多个高技术领域,又有几个公司能够完全规避美国的产业链呢?越是国际化合作,越是所谓开源共享,往往越容易在特定的时间里,遭遇到特种打击。
知名IT评论家方兴东则认为,中兴事件就是两国政治博弈的升级,完全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他表示,任何事情的关键不在于理,而在于度,中兴事件核心就是度的问题。有问题是得付出代价,但是代价必须是恰当的。
而在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看来,美国此举有三方面的意图,短期来看,美国针对中兴,是中美贸易战的延续。中期来看,中国制造的强势崛起,让美国感到恐慌,美国封杀中兴的做法暴露了其扼杀中国制造的意图。长期来看,美国还是有着对于中国科技力量的崛起的担忧,唯恐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超过他们。
02
被“封杀”对中兴有怎样影响?中兴如何突围?
关于此次封杀事件的发生及其对中兴的影响,邓中亮认为,对中兴来说,这是发展过程当中可以预料的事,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反过来也提醒了我们要加强相关研究,尽快赶超美国,实现从产业大国到产业强国的跨越。他还表示,事实上国家早就在部署相关领域,也一直在支撑核心器件的发展,相信随着国家重大计划的推进、部署,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赶上世界最顶尖的核心技术。
方兴东则认为,此次制裁足以将中兴致以死地,但对于这种过度行为,美国企业必然也要付出代价。他表示,实际上,目前美国高科技企业在中国的利益是中国高科技利益在美国市场的数十倍之多,所以如果冲突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应对措施远比美国多,美国必然丧失更大的眼前利益。
张书乐认为,对中兴通讯来说,在短期内影响会极大,尤其是芯片领域。但切肤之痛,或许会引发其在相关领域的探索突围。对于中兴的打击,或许会变成中国手机相关领域的“共同伤痛”,促使他们真正把核心放在技术研发上,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模式创新。
张书乐还表示,对于中兴来说,应该在能够自主掌控的一些硬件领域,加大市场突破力度,用自己的优势领域来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喘息时间,甚至于在一些不受封杀影响的中低端领域进行反围剿,由此迎来自身的蜕变。
03
未来局势如何? 美国是否会继续加码?
对于美国是否会对封杀行为进行加码,张书乐表示,美国有个一贯的行为逻辑,就是一旦一个大棒用的熟练了就会持续挥棒。他还表示,中国科技公司近年来的强势崛起对于美国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威胁,虽然它们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开始了自己的新地基打造。但在当下,这些公司在基础领域还对美国产业链土壤有较强的依赖,因此也是美国最后的挥棒机会。
方兴东则认为,当下的情势不容乐观,相互制裁和否决不断升级的可能性在急剧上升。他表示,我们是时候多听听两国高科技企业的声音了。“至少我接触的大部分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都不希望冲突升级,走向失控。”方兴东说道。
对于未来局势的发展,刘兴亮则表示,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的不确定性增多。当今世界是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科技公司也是存在世界的普遍分工和世界市场之中,彼此也是相互依存的个体,“蝴蝶效应”随时可能发生。与此同时,那些可能涉及垄断、侵犯隐私或国家安全的,科技公司应当极力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