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0日電 胡宇 劉斐
在國際場合承諾“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話言猶在耳,對中國產鋼材徵收高額反傾銷關稅的決定就已迫不及待出爐。歐盟此舉不得不令人懷疑其對貿易開放的真實態度。
本月7日,歐盟委員會以快速應對“不正當競爭”為由,宣佈對原產於中國的熱軋板卷和中厚板兩類鋼鐵產品徵收臨時反傾銷關稅,稅率最高達22.6%和73.7%,有效期至少為6個月。
僅就今年而言,歐盟已不止一次對中國鋼鐵企業發難了。年初,歐盟委員會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冷軋鋼板徵收幅度為13.8%至16%的臨時反傾銷稅,之後又調整為10.9%至25.2%。8月份,歐盟委員會對中國的冷軋鋼板產品做出反傾銷調查終裁,決定實施稅率19.7%至22.1%的最終反傾銷措施。
近年來,中歐經濟合作日益加深,但貿易摩擦也日趨頻繁。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的化工、紡織、機電、光伏等多類產品頻遭歐盟“雙反”措施的圍剿。
如今,鋼鐵產品成為中歐貿易摩擦的新前沿。歐盟近來針對中國多種鋼鐵產品使用了不公平、不合理的替代國調查方法,頻繁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利益,而這也不得不引起中方對歐盟新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高度關注和嚴重擔憂。
目前,中國鋼鐵產品在歐盟市場的份額不足5%,是不可能對歐盟鋼鐵產業構成嚴重衝擊的。歐盟打著維護市場秩序的旗號,一再對中國鋼鐵製品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其用意和目標實在令人生疑。
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歐盟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很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跟風仿傚,形成圍剿中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矩陣”。
作為二十國集團成員,歐盟的新貿易保護措施有悖於其在國際場合做出的鄭重承諾。9月份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重申,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並將減少及不採取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延長至2018年底。
歐盟連續對中國鋼製品徵收不公平的反傾銷稅是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這不利於雙方增強互信,也會向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號。
根據中國加入WTO時的約定,歐美國家將在中國入世15年後自動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屆時,歐盟將不能以替代國的調查方法對中國的出口企業加以鉗制。歐盟針對中國鋼鐵的系列貿易保護措施,也很可能關乎“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博弈。
歐盟應以包容的胸懷對待從事對歐貿易的中方企業,以公正的立場處理中歐貿易糾紛,以充分的誠意恪守莊嚴的國際承諾,只要雙方以誠相待,中歐經貿關係的美好前景依然是可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