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7日電 (夏賓)當地時間5日,美國等12個國家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跨太平洋合作夥伴關係協定》(以下簡稱“TPP”)部長級會議上達成基本協議,宣告歷時5年多的TPP談判畫上句號。
TPP談判結束引來“蝴蝶效應”,將遠在太平洋西岸且未參加談判的中國“裹挾”其中,民間不乏有“中國被邊緣化?”、“中國要混不下去了!”的唱衰論調。對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金融貿易室主任查曉剛等專家向中新社表示,對於TPP,中國無需恐慌,但要“內外兼修”因應之。
“中國要對外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力度和有效性。”查曉剛說,“一帶一路”和TPP都屬於經貿合作範疇,前者以項目為基礎,根據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民眾需求可以靈活調節,而後者是統一、確定,甚至是比較僵硬的規則體系。
查曉剛進一步解釋,TPP適合發達國家間的合作,而“一帶一路”則更契合發展程度差異較大的國家合作,中國應在“一帶一路”上發力。
經濟學家張連起也發表了同樣觀點,他認為,“一帶一路”的佈局比TPP更廣大,也更具吸引力,預計未來十年,相關的65個國家的出口總量將佔世界的三分之一。
張連起還指出,中國與有關國家已經或將要簽署的雙邊貿易投資協定也是“無需恐慌”的保障,同時已經建成的東盟“10+1”貿易平台和正在大力推進的亞太自貿區也是中國的法寶。
值得注意的是,TPP中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秘魯和智利都與中國有雙邊貿易協定;而東盟“10+1”裡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和文萊也同屬TPP成員國。可見,TPP成員國與中國仍有貿易上的“親密”關係。
對內中國應採取什麼措施?查曉剛強調,對內要做到更大的開放,“以內促外”。他強調,對外開放要先從國內做起,廣泛的投資領域和金融市場要向中國國內的私營企業充分地開放,在內部先做好市場化的競爭。
中國政府也正在落實“對內開放”。9月份出台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有鮮明的“市場化”標籤,明確指出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公共事業等領域,逐步向非國有資本開放。
“內外兼修”的中國在前《經濟學人》亞洲版主編吉迪恩·拉赫曼的眼中已是“亞洲經濟的核心”。他撰文表示,一個TPP協定不足以、也來不及改變“中國成為亞洲地區實力超群的經濟強國”的現實。